(通讯员:乔国英)6月8日晚,集贤讲堂第445讲在长安校区文汇楼A段409会议室举行。应学院邀请,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名誉教授高明士先生作了题为“庙学制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——大唐光辉的基石”的学术报告。讲座由拜根兴教授主持。
高明士教授从西安的孔庙出发,展开了对历史上庙学的介绍,提出庙学是祭祀空间与教学空间的结合,并简要介绍了东亚文化圈,认为一部中国教育史,乃至东亚传统教育史的特质,可说是“学”到“庙学”的发展过程。
讲座第一部分是“庙学”的创建与发展。高明士教授首先对“庙学”的含义进行了剖析,依据时间线索梳理了庙学的产生发展过程。曹魏时期孔子被摆正位以强化孔子的学术地位。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庙学制度形成,形成左庙右学的基本范式,直至唐代,庙学制度日益普遍化、制度化。唐太宗时期诏令全国县学皆设孔子庙,自此之后从中央国子监到地方县学,皆须具备庙学制。
讲座第二部分是对东亚文化圈的介绍。高明士教授指出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圈,是存在于以中国为中心,包含朝鲜半岛、日本、越南等东亚地区,又称之为东亚文化圈。在西嶋定生先生“汉字、儒教、律令制度、中国化佛教”四要素基础上,高明士教授认为应加上中国的科技作为影响东亚文化圈的重要因素。
讲座第三部分是对东亚教育圈的介绍。唐朝普遍推广庙学制后,庙学制逐渐成为此后传统学制的基本形态,并对周边邻国产生了深远影响,高明士教授认为东亚教育内涵的共通要素包括汉字教育、儒学教育、养士教育、成圣教育四部分。
讲座最后,拜根兴教授为整场讲座做总结点评。他指出高明士教授的报告内容详实,视野开阔,论证严谨,极具学术价值和启发性,希望参会师生能够认真学习高明士教授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,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,筑牢学术根基。